【LV63】每月一書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朴又蘭著 林侑毅譯 悅如文化 2021年10月出版

曾在修道院修行的精神分析專家

作者是一個精神分析專家,有點類似心理師的角色,這種職業需要和個案大量對談,她本身也是一個媽媽,有一個女兒。因為遇到很多女兒或媽媽來找她諮詢,加上她自己的經歷,寫了這本書。我個人在看書前,通常會很仔細的看一下作者的經歷,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經歷,這也會影響我在看書時的感覺。特別是教養或勵志的書,還是要考慮自己本身的情況而不是全盤接收。像作者曾經在修道院修行十年學習靈性、又從事這種需要心思很細膩的職業,我就感覺她本身是一個對事物、特別是感情方面很敏感的人。身為男性、又是爸爸,看這本書第一遍的時侯,常常會覺得:「有這麽嚴重嗎?」「影響有這麽大嗎?」,可是想到作者,加上這本書是女性為主角,看第二遍的時侯就能理解。大部份的男女其實本就不同,不論心理或生理,因為家人,最近接觸了比較多精神科方面的知識,終於能了解為什麽有同學要走精神科了,以前也去過精神科實習和訓練,總覺得花那麽多時間在聊天,去診斷一個疾病或症狀,覺得很虛。現在看多了,發現那個真得不是在聊天,怎麽問和怎麽討論都有方法的,而且人心就是這麽複雜,抽絲撥繭後找出背後的原因,再利用方法解決問題,幫助別人繼續在人生中過活,應該就是精神或心理相關吸引人的地方。

面對自己、了解自己

看到其他人的評論,有些人覺得書名過於武斷,讓媽媽壓力很大,好像女兒未來怎麽樣都是被媽媽影響的,可能是這樣的書名比較吸引人,其實沒那麽嚴重。她只是用了很多心理分析和案例,希望讓有女兒的媽媽,更了解自己和女兒間那種複雜的關係。我會把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值得討論的和大家一起分享,當然都是個人觀點,如果有想要討論的,歡迎來信或來部落格留言。所有講關係的書,不管是伴侶、親子都一樣,都會在開頭講一個重點,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知道各位媽媽怎麽想,個人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因為要面對自己的缺憾、弱點是很難的一件事。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媽媽,我來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我妹妹,她已經嫁去美國很久了,舉止行為都很像美國人,但是在家庭方面,她還是有我媽的影子,可以自己煮就自己煮。我媽很少打罵小孩,她也是這樣對待她三歲的女兒。我太太在吼小孩後,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小時侯被罵完的樣子。

女兒是母親的延伸

韓國和台灣一樣,過去到現在還是以父權社會為主,女性用幫忙或照顧先生、小孩的方式來證明自我。就我觀察,我這個世代,包括我的同學、朋友大部份都是如此。大學的時候,我有些女同學,成績很好又很聰明,結婚後隱藏了她們的鋒芒,討論的不是小孩功課,就是三餐煮什麼。雖然這種情況在越年輕的世代好像有些改變,不過傳統希望女生照顧好先生和小孩的觀念還是深耕在許多媽媽心裡。也因此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先生和兒子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對媽媽而言,不是「獨立」的,而是母親的延伸。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感情,很多人會說,女兒特別貼心,女兒會很快的發現母親的需求,來迎合母親。母親也會不自覺得將女兒和自己做連結,希望女兒和自己一樣,這就會造成女兒容易錯失「做自己」的機會,因為女兒會不希望違背媽媽也同時將媽媽的情緒當做自己的,特別在某些出現狀況的家庭,比如沒有父親,只有母女互相扶持的家庭。所以媽媽除了為家庭犧牲奉獻之餘,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對女兒的要求可以明確一點,而不是那種「我希望妳過得好」,但是好在哪裡,自己卻說不清楚。這個不只是媽媽對女兒,我覺得連我也有時侯也會這樣,對小孩的要求說得不夠清楚,造成小孩無所適從。

母親沒有好壞、只有是自己的媽媽

作者的女兒有一陣子(小學三、四年級)會跟作者說,人家媽媽怎麽會這樣做或那樣做。作者會跟女兒說:「媽媽不一定要那樣做,妳要試著拋開偏見,我的媽媽就是這樣。」她的觀點我很認同,不管媽媽是怎樣的個性或作法,並不是每個媽媽都要是「理想型的媽媽」比如說要像溫柔的慈母,只要是正當的愛小孩,都是自己的媽媽,沒有必要去比較。有的媽媽活潑、有的媽媽內向,只要做好自己,引導小孩了解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小孩大了慢慢就會了解到媽媽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但都是愛自己的。

母親的愛中也有毒性

這並不是說母親不愛女兒,而是母親如果遇到女兒過得比自己幸福時,會有很微妙的嫉妒和羨慕。書中舉的例子是,婚後,特別是女兒比媽媽嫁得還好,有些媽媽會不自覺的說:「至少妳嫁給一個好老公,不是嗎?」還有一個例子以我為例,當我對女兒摟摟抱抱,或是當初帶她去環島,寒暑假帶她去吃好吃的,還是幫她做很多事情時,我太太會說什麼:「你對她比對我好。」「你都帶她去,沒帶我去。」書裡的見解是,如果這種嫉妒心很嚴重,這些是很複雜的心理,意思就是要找專家來分析和治療。

母親和女兒「活出自己」

這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掌控在媽媽身上,當媽媽越能獨立過得好,給她充份的愛和依靠,並在適當的時刻放手,不把女兒當成自己的延伸。女兒就比較容易走出自己的路。講得容易,做起來很難,爸爸也是一樣,但是我自己都不太有信心對我女兒可以放手放得很漂亮了。傳統上,對男人而言,活出自己相對容易很多,畢竟工作養家,就占了大部份的話語權。怎麽活出自己,作者給各位母親提供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是找到精神分析專家,在台灣不容易。第二個就是書寫,這就跟我錄podcast或寫部落格有點類似,這會讓人更了解自己,也多了省思的機會,如果願意放上網路,運氣好還會遇到可以和自己分享人生經驗的網友。

希望每個生女兒的媽媽,都能和女兒一起活出幸福人生

綜合一下我看完的心得,這裡唯一一篇比較有意見的是在p144,內容主要是在講有些身體的疾病和心理是有關的,作者不太認同現在的精神科很快的用疾病分類及藥物去治療病人,很多身體的症狀需要心理分析去找病因。其實人在一個領域太久,會偏向用自己習慣的思維來思考。我個人覺得作者這樣說太武斷,如果她能講說經過檢查排除生理疾病,在看精神科時,可以同時嘗試心理分析尋找原因,這樣是更好,因為在臨床久了就知道,凡是跟醫療相關的,沒有所謂百分百的。看完整本書,發現母女和父女的相處模式真得很不一樣。以我個人來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所以我的外號叫愛女魔人,寵到不行。我倒是從沒想過女兒和媽媽的關係這麽特殊,也許連當事人都不會發現。希望介紹了這本書,對生了女兒的媽媽有所幫助,特別是生兩個女兒以上的媽媽,或許太複雜的心理學,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有的人會覺得生活幹嘛想那麼多。但是當遇到和女兒相處上有問題時,可以翻翻這本書,看看在裡面有沒有可以參考的答案。希望每個生女兒的媽媽,都能和女兒一起活出幸福人生。

每月一書預告: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澤爸著 出版社:如何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