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67 【每月一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新年快樂,新年先來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研究。美國有個研究中心在2017年找了1000多個美國人,發現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曾經成功實現過新年願望。有一半的人從沒實現過,甚至有1/4的人在第7天就放棄新年新希望了,剛好就是今天播出的時侯。所以子彈筆記術還是不錯的,可以避免這種事情,大家可以參考LV21 的每月一書有介紹「子彈筆記術」。回到這次的每月一書,我覺得這是近期念到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中,很有用的一本。有用的原因是整本書提供了很多方法,並不是只講理論。作者叫做澤爸,本名魏瑋志。出版社是如何出版社,在2021年7月出版,9月就8刷了,算是蠻熱銷的書。我講過我這個人不太信服別人,但是看完書我覺得他算蠻有一套的,寫得是真的不錯。去看他的視頻,覺得他講話也蠻有條理的,所以他把自己的經驗加上他自身所學的技巧,主要是薩提爾的相關技巧。薩提爾我google了一下,全名是維琴尼亞·薩提爾。她利用了所謂薩提爾模式來幫助人或家族的正向成長。

自我對話

之前有說過這一類的書一開始幾乎都是要面對自己,只有自己穩定了,才有辦法和別人對話。可是本書有一點很好的,作者把自己怎麽面對情緒的方法很清楚的寫給讀者看,包括他之前情緒失控後怎麽自省,怎麽靜心。詳細的內容很推薦大家看一下書,當然不用完全照他的方式,像我自己就沒辦法花這麽多步驟和時間自我反省,重點是他講了要允許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例如生氣,再好好轉換成穩定的情緒,穩定好了再和小孩對話。以我來講,之前小孩沒有遵照我的想法,比如吃飯吃很慢、做事拖拖拉拉、發出噪音。我很容易發怒或者用威脅的語氣跟小孩講話,老實說他們就算有照著做也是被逼的,說不定還不知道為什麼。一定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就在氣頭上怎麽好好對話,書裡照不同的年齡提供了方法,我覺得很受用,主要重點就是各自找個地方冷靜,甚至先請隊友(也許是伴侶)來支援,當然前提是他也要是情緒穩定的狀況。書裡還有針對其他年紀的冷靜方式,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有一件事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做過,就是對小孩道歉。我自己以前臉皮很薄,很不習慣跟小孩道歉,也不知道要怎麽道歉。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幾個要避免的雷區也有說明。

親子對話

對話就是互相對話,也就是要雙向。我想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跟小孩子單向對話,「衣服穿多一點。」「功課寫了沒?」小孩子跟我們說話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聽?以我自己來說,小孩子跟我說話的時侯,我會儘量看著他們回答。當然有時侯我剛好在用手機或電腦,特別是弟弟,講話是停不下來的,以前我可能邊忙邊回應,「嗯、嘿」但是眼睛都在看電腦。現在我是跟他說我在忙,等一下再聽他講。到目前為止,小孩子都還願意分享到自己的心情,書中也說到,親子要有對話首先要有親子關係,而關係是平常要慢慢累積的,平常有機會就和小孩建立所謂「好的對話」,要克制自己不說教、純粹好奇或聽聽看小孩的講法。書中舉的例子我們做父母的一定也常遇到,比如說,天氣很熱,作者的小孩子不肯把長袖衣服脫下來,要是我以前可能就會說:「天氣很熱,趕快脱下來啦!」,或者是「叫你脱就脱!」。可是作者用好奇的對話,來問出小孩為什麽不脫衣服的原因,原來和她手上有異味性皮膚炎抓傷的疤,之前被同學害怕被傳染的經驗有關係。這樣子的對話取代說教型的對話,久而久之小孩會願意和父母講話。我也發現自從我忍住說教的習慣,先問他們「怎麽了呢?」「為什麽你會這樣想或這樣做?」。短短的時間,前一陣子女兒和我的關係有一點點的緊張和尷尬,現在又回復到之前,願意和我講很多事情了,真的蠻有用的。可是就和書中提供的很多方法一樣,如果和自己以前習慣不同,這真的要持續的練習才有辦法。很棒的一點是,書中也提供了我們怎麽和小孩對話,讓小孩願意安心的和我們講話,不是害怕講了被我們罵,乾脆都不要講也不回話,不然就是說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怎麽樣?我對我爸媽,或我小孩對我都曾經有類似的狀況。安心對話有幾個小技巧,我個人覺得超有用,。眼神平視:在和小孩講話的時候,和他在同一個高度會讓他們比較不恐懼、也有尊重平等的意思。想到我以前有意無意會往下看他們訓話,最近注意到這個小技巧,小孩親近很多。再來是姿態平和:如果我們肩膀緊繃、臉很臭、這樣就算沒在罵人,也很容易讓人害怕,更不用說我很久以前有一次非常生氣拍桌,小孩子記到現在。自己想一想小孩真的算是很寬宏大量了,被這樣兇還願意這樣跟父母講話。所以我也在某一次和小孩對話的時候說:「爸爸以前這樣做是我的不對,我之後儘量會注意好嗎?」書裡面也有提到,如果一時間情緒降不下來,寧願先暫停對話,等穩定後再談。語調平穩、語氣溫和、節奏放慢:書中講的反例,我以前也常犯,比如用威脅語氣,又快又急。其實,慢一點,中間帶點停頓,小孩子會很容易和我們產生對話。呼喊小名:這個也很有用,我們在急的時候,常常都叫全名。書中說叫他們的小名,放慢一點的講話,就算是在生氣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回過頭來理你。這個我試過,真的有用。書裡還有更多技巧,包括要問什麽,限於時間長度,推薦大家去看。這裡用一個我親身發生的事當例子,我太太上星期跟我說,原本個性溫和的女兒,她現在念小學三年級。某天晚上我夜診不在家,我太太念她功課還有考試,最主要是覺得她動作很慢又不積極,我們希望她多看課外書她也沒看。就在睡覺前她跟媽媽大吼一聲:安靜啦!我太太氣到,也不陪她和弟弟睡了。她也跟我抱怨,我不在家,小孩對她的態度有時候非常不禮貌。小孩子面對我和面對她的態度很不一樣,都不會怕她的。照我之前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隔天早上用有點威脅性的語氣訓話,而且我應該很容易就大聲起來。剛聽到這件事我當然也是很驚訝,也急著想要告訴她不能這樣。這次就忍到隔天晚上,那個時侯我情緒已經很平穩了。我請她到她的房間,說要好好跟她聊。一開始我和她就坐著,我們是一樣高度的。我先用常用的小名問她:「聽說昨天妳跟媽媽大喊,是怎麽了呢?」(照書中說的,好奇以前的事情)她一開始眼睛看前面,也是說沒什麼。那時候心情怎麽樣?是…生氣嗎?(好奇以前的感受)她聽到這句話就開始哭了。而且我也不用問發生什麼事了,她全部跟我說,連心情都跟我說了。原來是媽媽在教她的時候,會說:「這不是教過很多次了,為什麽還是寫錯。」「這個很簡單,怎麽還不會。」其實連我或多或少都會這樣說,但是對她來說,她覺得媽媽在說她笨,而且她有在念還一直覺得她笨,她不喜歡這樣。後面大概就是利用一些書中教的技巧(雖然我也沒有用得很好),反正這次對話後她沒有討厭我,念書的態度也積極很多。所以我才覺得怎麽這麽好用。

上層腦和下層腦

書中引述了諮商師 留佩萱 在《童年會傷人》的著作裡面,人的腦有分上層腦(理智腦)和下層(情緒腦),腦當然不是真的長這樣,這是一個概念性的分法。下層的腦跟字面上一樣,就是我們的生存功能和情緒。上層腦就是思考、做決定還有很重要的,情緒調節。在生長過程中,下層腦很快就蓋完了,但是上層腦是要經過鍛練慢慢成熟的,甚至要到二十五歲。所以年紀越小的小孩,包括青少年,他們常常沒辦法控制情緒,所以常常會有一些說謊、反抗、逃避阿什麽的反應,講個最簡單的例子,應該也有人會遇到,我兒子最近一直說不知道,問什麽都說不知道。事實上慢慢旁敲側擊,大部份還是有原因的。比如他沒做到的什麽事、或者怕被我罵什麼的。

需要練習的謝謝

看作者的例子,都會發現他在對話的最後都會跟小孩謝謝,包括他們願意和自己對話,或是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意見。更進一步還有跟他們抱一下,說愛他們等等。對我來說,這個沒有練習我覺得很難做到。我太太可能做得比我好一點。書裡也有提到他在参加工作坊提到這件事,有聽眾的小孩覺得很噁心。慢慢聊之後,發現是因為家中從來沒有這種對話。以我的經驗來說,試著做做看是很有用的,我也不是每次都講,在一兩次對話中講了一下,剛開始小孩可能還有點愣住。爸爸怎麽會講這種話?但是講完的感覺蠻好的,現在不會有那種小孩子長大跟我越來越疏離的感覺。

小孩對自己是什麽存在呢?

看完書以後,和《擁抱刺蝟孩子》一樣,這本書我會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隨著小孩長大,遇到相處問題可以拿出來翻。整本書裡還有很多細節和篇章,大家可以花點時間慢慢自己體會,我個人覺得看書和聽人家講書還是有不一樣。聽人家講書比較像在市場挑自己喜歡的書,比較不會遇到不合的,畢竟是人家挑過的。有的書聽過就可以,可是如果是家裡有小孩的,特別是像我一樣是國小的,這本書可以每個篇幅慢慢看,而且要常常練習,雖然也不一定能像書裡寫得這麽完美,畢竟自己也不是什麽天使個性的爸爸。我個人是覺得,和小孩建立好關係,有良好的基礎,他們才願意跟自己分享事情,也不會因為害怕我們罵然後什麽都不講,反而讓我們更擔心。有空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切還是建立在小孩對自己到底是什麽樣的存在?每個父母價值觀和想法都不一樣,但不論如何,我想很多父母包括我,除了希望他們變成更好的人。更希望可以和他們一起成長,分享生活的故事和情緒。這一切還是需要平常的經營和有品質的對話,我覺得這本書不會讓人失望,讓我們可以用更好和更有方法的去和小孩對話,然後更了解他們。

下次每月一書預告:《PRINCIPLES原則》 RAY DALIO 瑞·達利歐 橋水基金創辦人

中產階級出身,26歲白手起家。花了42年把公司打造成美國第五重要的私人公司。曾經入選《時代》世界百大名人和《富比士》百大富豪。比較有良心的有錢人,除了報超準明牌外,就是把自己怎麽成功分享給大家知道一下。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