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79 【每月一書】致富心態(上)
誰不想變有錢?光去書局看排行榜,占前十名的一大部份都是理財書籍。我過去投資股票也買過一大堆書,什麼價值投資、技術分析、選股策略、有的沒的心法幾乎全看了。但是覺得投資績效也還好,甚至疫情後這幾年的漲幅也沒參與到,也一直搞不太懂為什麼有些投資厲害的朋友好像買什麼都會賺,自己卻沒辦法賺。直到看了這本書以後,算是解決和釐清了自己心中的很多疑惑。這本書作者摩根·豪瑟本身是位《華爾街日報》知名專欄作家,這麽多年來的觀察和寫作,讓他對金融投資有些獨到見解,其實一開始看這本書也有點懷疑,很多理財書都是講一些學不太起來的方法,或是講一些雞湯類的心得。就算網路上把這本書捧上天,也覺得會不會是過譽了,但是看了一小段以後,覺得:「哇,怎麽這麽好看。」而且書又不厚,沒幾天就看完了。這是近幾年我看過最「實用」的書。因為我每集不想講太久又想要把整本書好好分享,這次就分上下集把整本書講完。我也會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來對照書中講的內容,看看大家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心得呢?
其實我個人看書蠻愛看前言和人家的評論,因為很容易看出這本書的重點。前言作者用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觀點-財務成功不是靠那些數學為主的硬科學,而是心理學上的軟實力,作者稱這種軟實力叫致富心態,也就是英文書名The Psychology of Money,我覺得取致富心態可能是為了賣書,變富有聽起來比較吸引人,因為英文書名翻譯,書的內容都比較傾向對錢的態度。至於這個小故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生前默默無名的警衛羅納·瑞德,在死後留下了八百萬美元(換算台幣現在大概2億3千萬),他捐了超過600萬美元給當地醫院和圖書館,認識他的人都覺得奇怪他的錢怎麽來?搶來?中樂透?結果都不是,就是單純省吃儉用和買績優股票活到92歲。另一個對照組是理查,哈佛MBA,美林證券高階經理人,40多歲退休,有錢到不行。結果2000年代中期,他借了很多錢蓋他的豪宅,每個月維護費要九萬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高額債務和低流動性資產讓他破產。如果是其他行業,例如醫師、老師、建築師,沒有專業訓練是不能執業的,但就是金融投資這個領域,作者覺得跟訓練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跟他所謂對錢的態度有關。
一、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簡單來說,任何理財行為都有原因,就算看起來很不合理也是有原因。舉個簡單例子,這幾年的低利息,房貸甚至只有1.多%,我爸媽那個高利息世代沒辦法理解的,他們說那時候高到10%。所以他們的理財行為和我們這個世代會完全不一樣。我們無法去感受當初被利息壓著的感覺,或是錢定存銀行,可以拿到6~7%以上的利息。現在大概只有股市或幣圈可以拿到高利息。書中還會舉很多美國人的股市和圖表,很容易讓人理解不同世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薪,做出來的理財行為都不一樣。再舉一個書中的例子,美國買樂透彩占最多的人竟然是窮人,很難理解吧!可是如果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我們存不了錢,生活沒有未來,只能有基本開銷,一張樂透彩難道不是一個美夢?我個人心得就是,所有人的理財建議都參考就好,因為太個人化了,別人是別人,重點可能還是好好想想什麽是適合自己的理財投資方法。
二、運氣與風險
作者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來解釋,就算同樣一件事情,本質幾乎完全一樣,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就只是差在多了一點運氣,或運氣不好遇到風險,結果大不相同,這些例子非常精彩,如果要看全部例子,真的蠻推薦這本書的。我舉幾個我最有感的,洛克菲勒是美國超級有名的大富豪,財產曾經占了美國GDP2.4%,用今天來算可能是4000億美元以上,可是他很會鑽法律漏洞賺錢,但是沒人會注意到這件事,因為他成功了。葛拉漢是巴菲特早期的導師,提倡分散投資、價值投資,我們看很多他的書也知道。但是他最成功的是單一汽車保險公司的大量股票,他自己也說:「一次出乎意料的好運和一個非常精明的決定,我們有能力區分嗎?」從他自己的例子來說,顯然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自己是這樣,買股票的時候,有時候明明判斷都對又是好公司,但是就是不漲,漲的時候就是賣掉的時候。有時候抄底成功,有時侯又賣在阿呆谷,就算是股市高手或老手,我想都不能否認運氣的存在。作者提供了建議,在追蹤或追隨某個人,要注意不要完全盲從,因為他不一定是完全都對,也不要聚焦特定人士或極端案例,反而應該關注廣泛適用的人,以極端案例來說,比如說某某執行長的成功,某某人賺了大錢又破產,這些人運氣和風險在他們身上影響極大,所以很難用在自己的人生或投資。我覺得很有道理,這也打破我的很多舊有觀念,因為市面上的理財書有一半以上可以不用看了。比如當沖和技術分析大師、還有什麽操盤手,基金經理人,我們不是這個職業和訓練,也沒辦法拿到產業報告,除非要發展副業,一般人跟本不可能和他們一樣整天盯盤,也沒他們的運氣和眼光,我覺得這種書基本上就不用看了。
三、貪得無厭
可能因為在金融投資圈久了,作者隨手就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他舉了一個叫拉傑特的人,他在40多歲就當了美國第一大的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執行長,而且個人身價曾經是一億美元,結果內線交易被關,這麽有錢為什麽還要內線交易?作者提到「滿足感」,因為人一有錢,很容易就沒有滿足感,就想要更多。為什麼?因為我們愛比較,想要和有錢的朋友買一樣的車、住一樣的房子、小孩念一樣的私立學校,我自己之前就會有這種心態,可是這是比較不完的,而且沒有天花板。你的有錢朋友跟台灣首富比可能像破產等級,問題是台灣首富跟馬斯克比又如何呢?所以名聲、健康、自由、家人這些是無價之寶,如果因為沒有「滿足感」要破壞這些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但是怎麽打造滿足感?答案在第四章。
四、讓人混淆的複利
這章很簡單,你知道巴菲特845億美元的淨資產中,有815億美元是65歲以後才得到嗎?答案就這樣,沒了。複利我很早以前就知道,但就像作者說的,複利違反直覺,所以其實秘訣就只在活得夠久,持續獲利,%數不用很多,只要同一筆連滾帶利不斷滾就可以。我並沒有做到,所以沒賺到很多錢。但是我一兩個朋友是有做到,他們就是持續投資股市,買績優股,不隨便追高殺低,或是就單純定投台灣50,結果就是他們的財富就是比我多了不少。看了這篇,現在看到誰忽然賺很多錢我也不會羨慕了,自己設好複利的投資方法,我覺得還是來得及,至少老的時候有錢可以過活。
五、致富與守財
「活下去」就是這章的精髓,很多描寫巴菲特的書都寫他做了什麽,怎麽挑公司?怎麽成功。但是沒寫到他「沒做」什麽。他「沒」欠債(因為他爸爸是眾議員,家裡本來就是望族)、他一輩子經歷過14次經濟衰退,但是他都「沒」亂賣股票、他「沒」敗壞他的名聲而退出投資界、他「沒有」過勞而且持續工作,他就是活得久,從十幾歲投資到九十歲,複利讓他的財產在老年爆發式成長。所以我過去在股市買賣、現在幣圈買賣,都不會比我放一筆錢存在高利息的地方利滾利還要賺。那我為什麽不這麽做?書後面有提到了解道理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這也是我們一般人的心態。
六、長尾效應
代表結果在分布的末端產生巨大的影響。舉個書中的例子就是在大型指數基金裡面一大堆公司,而且都是挑過的,不是那種隨便的小公司,但是只有少數的公司帶動了整個指數的報酬。其他的就表現沒那麼好,甚至就失敗離開指數。例如我們的台灣50,是誰在帶動整個指數呢?巴菲特說他一生有四百到五百支股票,大部份的報酬來自其中十支。所以我的想法是,很多的投資方法,只要其中一種成功就可以賺錢,當然前提是其他不要損失太多。
七、自由
我看完這一篇感觸很深,作者給了我們金錢代表的意義,不是拿來炫富,而是擁有自由。存了六個月的預備金,讓我們遇到緊急狀況可以緩衝。財富更多一點,就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這我還沒達到。再多就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時候退休,而不是必要的時候退休。我最愛的就是自由,前一陣子茫然不知道賺錢要幹嘛,現在看了這一篇,讓我知道賺錢的目的。
八、超跑車主的謬論;九、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八和九可以一起講,作者提出,有些買跑車的人總是希望人家注意到他,可以接受人家的羨慕和尊榮。但事實上大部份的人是注意到車而已,幻想成為車主。而且所謂財富其實是看不見的,看起來有錢不一定有財富。我自己最近借了信貸就很有感覺,要維持有錢其實不會很難,信貸借一借,要買什麼就買什麼,問題那不是我的財富。作者說,有錢是當前收入、財富是看不到的。所以之前的陳樹菊女士有財富可以捐錢,但是有些明星本來看起來很有錢,最後才知道是用借錢撐住的。當然有人有財富又有錢,但是記不記得前面講過不要追隨極端案例,不是運氣就是風險。對我們一般人來說,也許追求財富才是上策。看完這個,我比較不會去羨慕人家有名車和豪宅了,至於怎麽累積財富,答案在下一章。
十、存錢
最近本來覺得錢放在銀行沒用,想要梭哈去買股票和加密貨幣。看完這章,決定緩緩。可能美國人很不愛存錢,不像我們台灣一樣,特別是老一輩的人。以我自己來說,之前覺得爸爸媽媽存錢有什麽用,利率那麼低,不如買股票,結果我自己買房子還不是要靠他們用存來的錢贊助我。累積財富跟投資績效無關,跟儲蓄率有關。我想是可以馬上拿出來的錢才叫錢吧。而少花超過自己所需要的錢自然就能存錢,意思就是夠用就好。而且臨時要用才拿得出來,假設我把存款全部拿去買股票,最近為了省電,我想要把很舊的冷氣換成變頻的,一換要換三台,臨時要拿出10幾萬要怎麼拿?而且在這篇文章最後面提出一個對我們、對小孩都很有用的觀點。現在是全世界高度連結的時代,要跟全世界的人才競爭,要脫穎而出,「我很聰明」是一個很糟的答案,以前只要跟台灣人競爭、現在要跟全世界的人競爭。比自己聰明的人多到數不完,所以能競爭的是「彈性」,當有存款,對時間、工作都會有所彈性。所以,不要梭哈到比特幣…稍微存一點錢是我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