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27 【每月一書】正向聚焦

學會對小孩說出有效的好聽話

這本書是我太太買的,我看書籤放在書三分之一的地方很久都沒動,就拿起來翻翻看,沒想到蠻有意思的。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沒有時間,其實也不用看多,如果每個月好好看一本書,一年就是12本,從做節目到現在快三年就是36本。比起完全沒看書,我們多了36本學習的機會,輕鬆學習,長期下來還是很可觀的。這本「正向聚焦」是親子天下2020年出版,陳志恆著作。如果用一句話歸納這本書,我覺得是「學會對小孩說有效的好聽話」。對自己小孩,看完書從不知道怎麼稱讚起,到最後可以說出適當的稱讚,增加親子關係,讓小孩建立正向的個性和人生觀,這麼神? 當然沒有,因為每對父母、小孩都不一樣,包括個性都不同,看完書不會讓你家突然就和樂融融,小孩突然變乖、認真讀書。但是我們會在書裡看到很多自己和小孩的影子,比如小孩一直拖拖拉拉要人家催,調皮,愛玩,考試考不好,只會打電動、看3c,不知道小孩有什麼好稱讚的;就算稱讚小孩,他們也不領情,等等…。作者利用「正向聚焦」很有條理的把原因和解決方式告訴我們這些家長。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很喜歡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書中會在每個章節後,把這個章節做重點整理,讓讀者可以快速複習。

正向的眼光

在開始之前,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有多常稱讚小孩呢?會不會其實平常大部分都在念(罵)小孩,甚至像作者說的,他在講座中問父母小孩有什麼優點,有的父母是寫不出來的。如果我們從不稱讚小孩,怎麼學有效的稱讚?所以,要先有「正向的眼光」,作者過去曾帶過特教班,常常氣的要命,結果問了特教專長的前輩,得到的回答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睜眼看孩子美好的地方、閉眼忽略那些難搞的部分」,特別是有一句話,我覺得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忘了,他們並沒有總是狀況百出」,這就是「正向的眼光」,因為行為是波動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小孩上學很拖拉,我記得我那時候常說你們怎麼「老是」「都」拖拖拉拉,一直遲到。如果小孩回答,我哪有「每次」,最後就是爆炸結束。之後我是用規定時間的,時間不到,我車子就開走,等晚一點才載他們去學校,現在他們雖然都有在時間內上車,也沒遲到。但我覺得利用書中的方式會更好,拖拉有遲到5分鐘,有遲到20分鐘,「正向的眼光」是「聚焦」在他們遲到5分鐘「你們今天只有遲到5分鐘,怎麼做到的?這樣抄聯絡簿是不是比較不會那麼趕?」如果一直「負向聚焦」在遲到這件事,就像我之前一直念他們,搞到有時候載去上學途中,心情都不美麗了。

正向聚焦基本句型:「事實描述」加上「正面描述」

我們在稱讚小孩的時候,要有事實根據。不只對小孩,對朋友我覺得也是這樣,才不會聽起來很虛偽。舉例來說,兒子以前學到魔術,會興奮的找我表演。如果只有正面描述,就會說「很棒啊」「不錯啊」說不定還邊滑手機邊回答。如果用我兒子的角度來看,應該覺得這是應付式回答。如果加上「事實描述」,「我看到你練習很久,難怪變得那麼好,我看不出來你怎麼變的,很厲害耶。」是不是真誠多了。作者甚至覺得,「正面描述」都可以省略,「事實描述」重要太多,因為我們認真聽他講,或一個微笑,摸個頭,都已經表達出我們的稱讚了。

兩大脈絡、五種層次及三項佐證

這是整本書的重點,看起來很學術,其實書裡穿插很多故事和例子,看起來不會很生硬。

兩大脈絡:結果 VS 過程

書中的例子很清楚,以考試來說,考完的成績和名次就是「結果」,準備考試的學習、努力、堅持就是「過程」。正向聚焦在「結果」就像「你這次考全班第一名,太棒了!」優點是,這是最常見的稱讚方式,也最容易讓人接受,因為這樣的事實很容易被看到。缺點有二個,一、萬一小孩一直沒有第一名或表現好的表現怎麼辦?這時候就用「正向的眼光」去聚焦在小孩「相對」好一點的部份。二、這種稱讚對小孩繼續成長的動力沒什麼幫助,偶爾講一下還好。有的小孩希望大人看到的,也許是他們努力的過程,我們自己都會講「過程比結果」重要,不是嗎?所以正向聚焦在「過程」,個人覺得應該是主要的稱讚方式,如果套用在我身上,也許我以後看到女兒跳舞跳不錯,不只是說:「跳得不錯。」還可以講「妳從小到現在,都能堅持自己的興趣,我看妳練得很認真,很不容易。」事實上我已經開始練習這樣講,就算之後她沒有繼續跳舞,但是讓她知道堅持一件事,有人能看到而且受到鼓勵,相信對她是有幫助的。

五種層次

代表了觀察小孩的五種視角,彼此關聯,由外顯到內隱,由局部到整體。

第一層:聚焦在行為本身

這就是剛剛講過的,基於事實,看到小孩的行為,「你有利用時間把功課完成」「有幫忙做家事」,小孩知道他做的事有人看到和肯定。如果大家都聽到這裡了,除了謝謝你們,我覺得當大家的小孩是幸福的,因為我們都在學習怎麼當更好的爸媽。

第二層:聚焦在個人強項

個人強項就像是能力或者是特質,如果一時間無法形容自己小孩的特質,書中提供了「VIA個人強項測驗」,裡面有二十四個普世的正向特質可以拿來參考,分成六大類,例如勇氣類裡的勇敢、毅力和正直。書中舉的例子就像小孩課堂上常發問的小孩,就擁有「獨立思考」的強項,只要小孩能找到自己具有的優勢和突出的個人強項,他們也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層:聚焦在期待(正向意圖)

這個我覺得要建立在你相信人性本善,因為他的理論建立在,任何行為,不管是良好或是有問題的行為,其背後都有良善的動機。書中舉了一個小孩很喜歡在上課講笑話,結果干擾到其他同學。經過探究,發現其背後的正向意圖是他想要獲得好人緣,因為班上其他受歡迎的同學就是這樣。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兒子,他有時候會一直找媽媽講話,甚至插嘴,干擾到媽媽煮飯,結果當然就是媽媽爆炸。現在有更好的講法:「你是不是急著想分享事情?怕我們沒在聽。我很開心你願意分享,但是我現在在忙,等我好好煮完飯,再好好聽你講,好不好?」說到就要做到,這就要看媽媽了。

第四層:聚焦在信念/價值觀

這就是比較深度的層面了,精簡來說,就是正向和負向的信念,正向的就像「我能學會任何我想學的」,負向的就像「我就爛,什麼都學不會」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小孩,讓他們往正向的地方走。我覺得這個部份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自己有正向的信念嗎?小孩會看我們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就像我們以前看自己爸媽一樣。

第五層:聚焦在身分認定

這就更難了,身分認定就是要能敘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自己都要想一下了。不過這應該也沒辦法一下子就能知道,而是需要一短時間的觀察。但是避免讓小孩將自己認定成負向的那邊,就像過去,我女兒數學表現沒那麼好,她就曾經說過:「我數學就是不好」「我數學就笨」。我那時候就想,是不是我們大人的講話和表現,讓她就是覺得她數學不好,書中也提到,身分一旦認定了就很難改變。後來經過一番努力,請家教的同時,我避免教她數學時出現不耐煩的態度,也常鼓勵她「我不覺得妳數學不好,需要練習而已」「妳這題也會,很厲害啊。」在寒假她也會主動寫數學題目了。所以我覺得真的要避免說出:「你就是….什麼樣的人」這種話,小孩子聽久了,真的就會慢慢認定自己是那樣的人,偏偏常常是我們不想要他們變成的那種。

三項佐證:「自我比較」「向外比較」「標準比較」

「自我比較」的正向聚焦

就是和自己比,比起其他兩種,這是最好的比較,我也非常認同。「和自己比」能讓小孩有比較正向的成長,看到自己努力過後,一點一滴的改變。不管結果如何,小孩知道自己曾經努力過。就以兒子最近準備跳繩比賽來說,只要這次比上次進步個幾下,就能讓他更有練習的動力。

「向外比較」的正向聚焦

就是和別人比,這種最容易得到效果,卻也有副作用。一樣以兒子準備跳繩比賽當例子,他是新人,如果失誤比資深的隊員還要少,很容易鼓勵到他。副作用是,會不會變驕傲?習慣和別人比以後,如果比不贏,那又如何呢?會不會為了要贏不擇手段?書中也提醒了使用這種比較幾個要注意的點

1.偶爾使用就好,不要成為常態 :理由就剛講的那些

2 .避免比較對象單一:比如和兄弟姐妹比

3.避免在不易改變的特質上面做比較:就像高矮、美醜,這個就是我常說的,要比這種的,比也比不完

4.最高明的,就是向「我」比較:「我」就是稱讚者,比如最近我對女兒說:「妳敢上台參加表演,真的很勇敢。爸爸以前都不敢上台。」

「標準比較」的正向聚焦

這就是設定一個標準,例如跳繩一分鐘一百下,這次九十下,就差十下了。重點是,訂一個適合孩子能力的標準,不要原本是一分鐘能跳八十下,一訂就訂到一百二十下,這樣應該就會有反效果了。

在這些章節之後,蠻多篇幅引導讀者做一些進階的練習和態度,書中有個段落我覺得對追求完美的父母會很有幫助,就是「允許自己做不到」,那麼多講述親子的書籍,不可能什麼都做得很好,我個人的理念是「盡力去做,吸收經驗,下次改進。」,有時候放過自己,原諒自己,本來這個世界就是「同在模式」,好與壞、成功與失敗。大家如果有興趣,蠻推薦可以去拿書來練習。再來想分享其中很有意思的部份,作者提到在目前快速變動的時代,「成長心態」非常重要,如果怕失敗,採取保守或一成不變,很容易就被時代淘汰了。「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從不願意冒險」我非常認同作者的這句話,而作者觀察到最近一些小孩,生活沒有什麼目標,對人生沒什麼希望,每天過著像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一副厭世臉。根據作者的講法,這些人得了「無聊症候群」,不反抗大人,卻也沒什麼想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喪失了「可支配感」,也就是沒有或很少可以自己做決定,因為大人過份熱心,幫他們做了或決定一切事情,呃,這就是在講我嘛…。而且大人常出現一個錯誤,說是有給小孩做決定,結果小孩講了,又否決他們。久而久之,小孩會覺得反正我說的也沒用,就順著大人的意見就好,才不會被罵。這也反應了大人的焦慮,不相信小孩做得到,放不了手。就像最近太太開刀,沒辦法載小孩上才藝,我剛好又要上班,只能拜託朋友載,不得已讓小學四年級的女兒第一次練習單獨過馬路。看完這本書,我應該要好好想想,怎麼慢慢放手,讓他們多一點自主權了。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