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15【每月一書】隱性潛能

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

這本書的作者是曾寫過暢銷書「逆思維」的亞當·格蘭特,我們曾在LV143【每月一書】逆思維 介紹過他。他擅長用科學研究及統計等實證來討論個人及團體的心理及進步現象,範圍包括了教育、職場、成長等等,其中討論的結果常常令人意外。書裡用真實的故事帶出想要討論的主題,再利用各種統計數據及研究結果來告訴讀者,有些結果和我們大部分的人想的都不一樣,最後用他自己及周遭或現實中發生的事情來加強論點。即使討論的是心理學,卻非常精彩,讓人看了欲罷不能,忍不住會一直看下去。

品格技能

故事從1991年的美國青少年西洋棋比賽開始,一個由美國有色人種組成的隊伍-狂堡隊,成員大部分來自貧窮、暴力、毒販聚集的哈林區,爆冷打敗了許多由傳統強隊,最終奪得第一。而這些成員相較於他們的朋友和親戚,不是販毒、偷竊被抓或死於黑幫火拼,他們成長後的發展都好很多,工程師、營運長、教授或製作人等。關鍵在於教練莫里斯幫同學建立了所謂心理學「鷹架作用」的鷹架,建立了品格、培養了興趣,當鷹架移除,這些小棋手自然而然就有紀律、熱忱,不只是在西洋棋比賽,更對他們未來的人生造成了影響。所以品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巨大,培養品格甚至應該視為一種技能。其中的技巧包括了「追求不適感」、「人形海綿」、「不完美主義者」「追求不適感」以學多種語言的人為例子,告訴我們要欣然接納學習中的尷尬。「人形海綿」用兩個體格相差極大的標槍選手、作者自己學習演講等例子,解釋為什麼要培養吸收與適應的能力。「不完美主義者」則是用一位著名的建築師 安藤忠雄 ,從他原本是一個拳擊手,自學建築,如何在瑕疵和完美之間尋找甜蜜點。

動力架構

不管是學才藝、音樂、唸書、工作或是發展自己的事業,總會有各種不同的阻礙,來阻擋自己邁向成就。這時候,建立一個屬於自己臨時的鷹架去突破非常的重要。這段的開頭用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要怎麼緩解看完恐怖片的緊張感呢?竟然是玩俄羅斯方塊。俄羅斯方塊可以建立一個臨時增加韌性的鷹架,讓人度過那個緊張的感覺。其中的技巧包括了「改變日常磨練」、「掙脫停滯」、「挑戰地心引力」「改變日常磨練」說了一個令人驚訝和讚嘆的故事,出身於蘇格蘭農場的樂手伊芙琳,當初申請皇家音樂學院沒有被錄取,可是她卻憑藉打鼓及打擊樂得到三座葛萊美獎。重點是,她幾乎聽不到聲音。這要憑藉多少的練習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成就,但伊芙琳把練習當成玩樂,她會在練習中切換不同的鼓,把這些當成遊戲。不禁就讓我聯想到Sophie和同學練舞,除了傳統的民俗、古典和現代舞,她們也很愛跳跳kpop女團的舞,似乎有一樣的意思。「掙脫停滯」的故事也很精彩,一個到35歲,載浮載沉的投手,小聯盟大聯盟換來換去,先天投球的手結構異常,怎麼想都是一個失敗投手的最慘結局。卻在35歲時,利用別人累積的經驗,應該是很少數人的經驗,幫他搭了一個鷹架「蝴蝶球」,讓他拿到了一個大合約,在37歲入選明星賽,甚至拿到賽揚獎。彎彎繞繞,繞過了阻礙,利用別人的經驗、自己的練習和體悟,擺脫了停滯期。「挑戰地心引力」則用了美國首批非裔的海軍軍官「十三金漢」的故事,女性登山者艾莉森,如何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失敗,又重新再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如何在周遭都對自己不利時依靠自我或自己的團體成長,利用「互相教學」「扶持」的技巧,看完我馬上運用在Sophie和Zack上,因為他們國語的成語都不太熟,我請他們互相教對方成語,不懂就問我或者老師、同學,最後我來考試,這個週末我再來驗證看看效果好不好。

機會系統

如果兩個才能相似的孩子,在不同收入的家庭和社區,發展會不一樣嗎?經濟學家柴蒂的研究指出,的確是不一樣的。家境富裕的創業家,獲得專利的機率是貧窮的家庭10倍以上。那些我們認為的天才或天賦高的小孩,如果去看看他們的背景,其實很多都是富裕人家。就像巴菲特一樣,他的父親當過四屆的美國國會眾議員,在這之前,甚至當過證券經紀人的工作。有這樣的背景和機會,加上他自己獨到的眼光,成就出了傑出的「股神」。在這個部分,作者提供和教育相關的隱性潛能,包括「每個孩子都是贏家」、「開採黃金」、「發覺璞玉」「每個孩子都是贏家」講了芬蘭的教育系統,他們的根本核心,每個孩子都有出類拔萃的潛能,於是教育公平就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當然這和芬蘭本身國家富裕,社會福利良好,還有很多因素有關。但是以我們家長來說,我們不用管這麼多小孩,我們管好自己的就好。發掘出自己小孩的特質,在家裡建立一個教育公平的環境,相對簡單很多。「開採黃金」,引用了2010年智利礦場的意外,團隊是怎麼接納了一個年輕工程師的意見,和社會人士的幫忙,最後救出了所有礦工。在傳統公司或團隊,因為官僚,下到上的溝通管道根本沒有,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主要是當時智利總統找到了一個願意「傾聽意見」的主管,組建了一個可以「溝通」的團隊,就算到現在來看,也是很少公司或團隊能做到的情況。「發掘璞玉」則是以一個從小到大都想當太空人的荷西,即使在過程中不斷的努力,達成了很多太空人具有的素質,卻進不了NASA的候選名單,持續被刷掉。因為他的背景不出色,墨西哥裔,成績不算頂尖,但是面試系統沒辦法發現他身為墨西哥移民,在12歲終於能流利的說英文,拿到政府補助金,開發出癌症偵測技術,跑了7次馬拉松,也服務了社會,輔導高中數學,擔任墨西哥在美國的組織的領導者。直到36歲,終於錄取了NASA的工程師,47歲當上了太空人。除了他本身的毅力,作者對面試系統為什麼篩選不出這樣的人有興趣,我們太常看人最後的成果,卻忽略人在這中間的努力。

這是一本需要仔細看每個段落,想想自己或孩子是不是還有哪些隱性潛能,可以經由書中的敘述、技巧被發掘出來。台灣的父母包括我自己過去一向希望小孩早點學習,贏在起跑點,卻常常忽略告訴他們比起考試成績,「品格」「紀律」有多重要,這才是讓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持續成長,達成自我成就的關鍵。學習過程中,要有心理準備接納「不適感」,想辦法利用「玩樂」來度過
苦悶重複的念書、練習,學校我們沒辦法改變,但作為家長的心態和家庭環境我們是能做到的。打造一個環境,鼓勵他們閱讀,推崇他們進步的過程和堅持的路途,不要太在意最後的結果,我也這樣期許自己和這個頻道。這是一本好書,值得花時間慢慢閱讀。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