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42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PART1

不否定教練

作者是日本人 林健太郎,他是一位高階主管教練和講師。如果你是企業裡的員工或主管,應該會很熟悉這類人物,他曾受邀替全球最大菸草公司費力普莫里斯國際的200名主管進行輔導培訓,擔任法拉利公司的日本認證講師8年。他自己目前有兩個小孩,而他覺得「養育小孩」和「培育下屬」有非常類似的地方,這本書是他將自己在企業訓練中所用的「不否定」方法,利用在教養中。因為他也有小孩的原因,同樣身為父母,我覺得書中內容非常貼近日常父母和小孩的相處和對話,你會發現有很多否定的話語我們常常講。

不否定

什麼是「不否定」,作者認為只要停止否定,親子、夫妻和許多人際關係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在這之前,書中澄清了「責備」、「叮囑」、「指示」、「請求」和「否定」常常混在一起。例如「把東西收一收」,大家覺得這是否定嗎?相信大部份的人不覺得這是否定句,但如果改成「把東西收一收,不然我拿去丟掉」,很明顯這就是否定,對於孩子重視的事物,表現出否定的意思與態度。所以,不否定不是,就不責備或不指示他們,而是不否定孩子的存在和他們重視的事物,也停止忽視孩子的感受、意願和想法。(引述原書)不否定的好處很多,幾個比較重要的有 小孩會更有自信(沒有常常被否定);小孩和爸媽情緒會比較穩定,家庭氣氛會比較好(沒有被酸、被罵當然好);小孩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比較不會隱瞞自己的問題(意見被重視,比較不會被忽略)

最容易產生裂痕的關係-「親子關係」

「親子」、「夫妻」和「上司下屬」這三個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哪一個關係最容易有負面情緒或裂痕,答案是「親子關係」。為什麼?因為親子短期內沒辦法脫離,和上司真的不合,就離職。夫妻經營不下去,還有離婚。唯一無法輕易分開的,就是親子關係,這是一個最需要找到好好相處模式的關係。為什麼我們做父母的,不論有意無意,會去否定孩子呢?其實是「愛」,或是做父母的責任感,因為愛他們,希望他們好,所以會用否定的話語。如果小孩沒有遵照自己的意願,更容易講出否定的話。比如以下的話,我自己都講過:「玩具要收好,聽到沒有?」「你怎麼又沒帶東西,講了又講,你就是不聽,到底要怎樣?」如果極端一點,有的人會把自己的觀念套在小孩身上:「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不要出風頭」「你不用想那麼多,就給我唸書」「你玩或學這個是可以幹嘛」久而久之,小孩會變得越來越沒自信,什麼都不講、什麼都不敢違逆,也不敢有自己意見。最後,家也不再是避風港,轉而投入外面的世界,風險和變數更高。

實踐「不否定孩子」

否定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個是「有意識的否定」;一個是「無意識的否定」,有意識的否定就是,小孩去做一些危險的事,馬上警告或制止他。比如小孩在停車場亂跑,我們用嚴厲的語氣叫他趕快回來身邊,不要亂跑。另一個叫「無意識的否定」,書中舉了好幾個例子都很經典,我直接引述我比較認同的部分,應該說有些我講過。

翻舊帳:「你怎麼又忘了帶東西?」

裝成提問的攻擊:「你到底什麼時候要收東西?」

和別人比較造成的間接侮辱:「你看xxx都做的很好」

威脅:「你這點事都做不好,以後要怎麼辦?」

忽視:「你做不做都無所謂,隨便你。」

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事情會這樣都是你的錯。」

如果你是當父母的,這些話你有講過嗎?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

我們大人比較成熟,會覺得我們講的或想的比較對,這是合理的。但是作者希望我們能理解,小孩有小孩的狀況,如果一味要小孩接受自己的意見,那就是否定了。而且他們也不一定解釋的清楚,問他們也常常說不知道。這時心中想「小孩有小孩的狀況」、「理解小孩的心情」會好一點。有時候也可以請他們想一想再回答,我最近請小孩做一些決定,也是給他們一點時間,想好再跟我討論。有時候太急,反而就陷入爭辯,作者認為家庭關係最沒有意義的就是「爭對錯」。想想也是,為了對錯破壞家庭和諧,似乎不值得。老實說我對小孩也會做出這種事,這個段落讓我學到不少。

提高「家庭心理安全感」

作者在做公司訓練時,如果這個公司安全感不夠,員工不會表達真正的想法。在家如果擁有「心理安全感」,也就是「家人之間可以安心表達自己想法、感受並行動」,這樣小孩才會找爸媽討論和講心事。不然,小孩會觀察父母臉色,不想表達自己意見。作者提供了幾個訣竅和練習:

1. 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孩子互動:光第一點我有時候就做不到,特別是很累的時候。在小孩比較小的時候,我有時候會「牙」起來,罵了半天,小孩會用很疑惑的眼神看著你,好像在說幹嘛那麼兇?我又沒有做什麼。也因此,現在我儘量在下班的時候,如果很累就先去洗澡,或吃個東西平復一下,再和小孩講話。

2.用心傾聽並認可孩子說的話:我這點倒是有做到,不論怎樣,我至少會回應一下。作者說到,儘量「看著孩子」,我也儘量會做到這點,也因此我現在有時候敷衍在聽他們講話,他們會要求我看他們一下,蠻有趣的。

3.珍惜相處的時間,一起做些事情:這項我覺得蠻重要的,人和人的相處需要陪伴和花時間的,陪他們看吃飯、逛街,了解他們在打什麼電動,甚至陪著打,參與或幫忙班上的活動,我覺得都不錯。

4.告訴孩子希望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樣,我爸媽對我可不會講這些,但是我覺得如果當時有人可以跟我講或聊聊很好。在小孩還小時,我就跟他們說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我們會越來越像朋友,因為他們也是獨立個體,會有自己意見。但是,他們又還無法負完全責任,不論如何,家人永遠會愛他們,好朋友來來去去,唯一會和他們在一起、支持他們的,就只有家人。

5.擁抱或肢體接觸:這個我也有做到,可是要看年紀和性別,以前我常抱姊姊,現在姊姊長大了,我就去抱弟弟。只要想到男生長大長高,抱起來感覺再也不是小小一隻,我就會特別珍惜抱他們的時間。

6.不破口大罵:這個需要練習,我也是調整很久,作者提示,如果不小心說了不好聽的話,也要用溫柔語氣再說一次相同內容。之前的教養書有提供方法,一旦控制不了,就先離開現場一陣子,冷靜一下再好好談(當然車上不行)。

7.不質問孩子:「為什麼說謊?」「為什麼還沒xxx?」「這不是你自己決定的嗎?」作者覺得再平靜、溫和的語氣也不能這樣,因為有時侯,這樣比發怒更恐怖。回想我自己,這點我做得很不好,因為無意間會變成很像威脅或講酸話。

書中強調,這些不是一蹴可及,而是慢慢累積的。

給自己「無條件原諒孩子」的選項

這裡的意思應該不是孩子做錯什麼都沒關係,他是強調那種小事,不用對小孩發很大的脾氣,比如弄倒飲料。在很生氣的時候,要想想畢竟是自己的小孩,書裡提供一個小技巧,換個語氣,軟化命令的語氣。我舉一個例子,原本是「不可以那麼做」,調整成「不可以那麼做。。。哇,你已經做了」(笑笑的說)。作者舉一個他的朋友,他是即興演員,他們在舞台上有一個原則「禁止認真生氣」,對小孩,我們也必須如此。

別強迫孩子做「正確的事」

作者認為,孩子上小學後,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做什麼。雖然爸媽擁有比較多的經驗,不過這不代表「我是爸媽,我一定是對的」、「孩子應該聽我的」。因為小孩不是爸媽的所有物,而是擁有人格的獨立個體。詢問小孩意見時,給孩子做決定的空間。作者提供,我們可以這樣說:「我覺得這麼做蠻好的,你覺得呢?」(引述原書),作者再次強調,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老實說,再這一點上,我其實做得不好,因為我太常幫小孩做決定了。所以他們在獨立思考上是不太夠的,希望我自己能好好調整,儘量和他們用討論的。最後,作者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引述原書:「教養是一場長時間賽跑,大多時候都不需要像做生意那樣講求速度。反而要抱著輕鬆的心情,靜靜守侯孩子慢慢成長、愈來愈懂事,並且享受這項過程。」和各位父母共勉。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