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49 病房裡的故事4 氣切以外的選擇

今天要分享的故事是從唐貞綾醫師的《昏迷指數三分》而來,關於一位媽媽從積極搶救十六歲的兒子,即使已經沒有知覺,生存只靠呼吸器,也不放棄治療。卻在面臨要不要進行氣切,維持兒子生命時,做了另外一個選擇。

心口插著刀子的少年

一個高中生年紀的少年小傑心口上插著刀子被送進急診室,之後趕來的家屬是媽媽,聲嘶力竭的希望醫護人員盡全力救她的兒子。小傑經過搶救後,雖然維持生命徵象,但是卻喪失了意識和反應。原因就像我們在社會新聞會看到的,兩個少年為了一個女生爭風吃醋,爭執中對方隨手拿起水果刀,插入小傑的胸口。小傑是單親家庭,媽媽是外商公司高階主管,雖然很愛兒子,但是沒時間陪伴。即使拼命賺錢讓小傑唸書和補習家教,卻因為聚少離多,小傑終究走向鬧事打架的生活,母子最常遇到的地方就是警察局。直到出事的前幾天,媽媽才又去警察局把小傑帶出來,還想著等專案結束後,休個長假帶小傑出國走走,也可以修補感情…

決不放棄的媽媽

即使治療過程中,小傑經歷了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各種藥物、輸液造成小傑全身水腫、插滿管子,媽媽也不願意放棄治療。也因此當小傑只能靠插管及呼氣器維持呼吸時,醫師必須考慮後續的處置,一般有兩種選擇:一是做氣切、氣切是在脖子氣管上開個小洞,在這個洞上建立人工呼吸道。二是直接撤除呼吸器,讓病人自主呼吸,但是有很大機率因為他沒辦法自己呼吸,最終導致死亡。想當然,第二個選項媽媽不會接受,也因此醫師提了一次就不敢再提,而第一個選項,媽媽是有考慮的,但還是希望醫師讓小傑多一點機會,不要氣切。其實,有看過氣切的病人就知道,除非後來恢復的很好,氣切孔可以閉合,不然脖子開了一個洞,講話也不清楚,口水、痰都會從那個洞噴出來,不好看。所以,很多人不喜歡氣切,偏偏有時候氣切才能救命。主治醫師聽完媽媽的希望,決定讓小傑進行一陣子的呼吸訓練再看看。

做出抉擇的媽媽

由於呼吸訓練不理想,醫師告知媽媽,小傑真的必須進行氣切了。媽媽聽完後,希望醫師給她五天時間,之後再做決定。朋友推薦她去繞山,到處看一看,拜一拜,想一下未來。因為適逢假日,也不能開刀,醫師同意了。五天後,當醫師看到在病房出現的媽媽,照例詢問媽媽的決定是否要進行氣切,因為她一直是採取積極治療的態度。沒想到,媽媽給了醫生一個出乎意料的抉擇。她摸著小傑的臉,眼淚雖然滴了下來,卻微笑著說著她這幾天的經歷。她除了去繞山,也去了很多以前和小傑一起去的地方,每去一個地方,小傑小時候的樣子就會浮現在腦海,在遊樂園的他、在海邊的他。以下的文字,我借用原文:「我看到好多好多不同時期的他,都那麼活潑、那麼可愛、那麼好動、那麼愛笑。可是每天回到旅館,想到的就是現在的他,躺在病床上的他、插著管子的他、不會動也不會笑的他…我覺得好難過,覺得現在的他不是他,不是我的小傑了。他一定很不舒服,很不想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甚至會覺得當初不要積極搶救,後來不要一直要他維持生命跡象,會不會比較好。因此,小傑媽媽決定撤除呼吸器,醫師非常的訝異,希望媽媽多想兩天。但是她帶著哀傷的微笑說請醫師不用擔心,她已經決定好了,是她自私,留了小傑那麼多天,讓他受苦。只是,她希望醫師幫她一件事,小傑撤出呼吸器到他臨走前的時間,她希望可以陪在他身邊。(以下原文)「他生的時候是我生,他走的時候,我也想陪他走。」

這樣的故事,在還沒當過父母的人身上,可能很難體會其中心境。最近我在整理手機以前的照片,也不過十年,孩子的樣子,從小時候的「夯零」、可愛、純真到現在少女、少男的模樣,他們自己都覺得怎麼差那麼多。對我來說,那段時光我很開心,和小孩都處於無憂無慮的狀態。當小孩開始長大,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和意見,似乎就沒那麼單純了。雖然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工作、目標,但生了小孩後,能面面俱到的又有多少呢?也許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可是我覺得,身為父母,所謂的陪伴,是本來就應該要有的,沒有做到,並不是小孩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我自己在老大還很小的時候,也有一陣子追求自己的夢想,而疏於陪伴,當然就出現一些有的沒有的問題。幸好時間不長,我還算是可以認錯,改變自己的人,直到現在,我覺得和小孩相處的還不錯。可惜故事中的小傑媽媽沒有這個機會,最後,她對小孩的愛,讓她選擇了放手,而不是自私的看著一副軀體活著而已。臨床上,我看過一位醫師,媽媽已是癌症末期,喪失意識,也瀕臨死亡,仍堅持上各種維生設備,不知道原因如何?以前我會認為,這個醫師怎麼那麼殘忍,但現在我能理解,親人的愛有時不是說能放就放,就像小傑的媽媽一樣。重點是,當上天讓我有機會看到這些故事,如果有天我也要做出類似的決定,我是不是可以做出更適當的選擇呢?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