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52 病房裡的故事6 先生另一種樣子

這次病房裡的故事,還是從李春杏護理師寫的《陪你到最後》擷選出來,這個主題蠻特殊的,也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作者一開始收到安寧的照會單,所謂照會單就是在醫院,如果醫護團隊覺得這個病人有安寧的相關需要,會請安寧的人員來進行評估。這個人員有可能是醫師、也有可能是護理師,看醫院怎麼安排。這次照會的對象是60歲肺癌腦轉移的男性,目的是安排善終的準備,病歷記載病人是軍公教背景,民國95年就確診HIV陽性,在門診規則追蹤用藥,也簽了安寧的意願書,註記在健保卡上。看得出來病人很了解自己的狀況,也早已安排好最後一程。作者雖然寫的隱晦,其實他是一位同性戀,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又是公務人員,這種關係都不能公開,偏偏又結婚生了一個女兒。

作者觀察到,有位目前和病人同住,打扮時尚的中年男性,會定期來換洗病人的衣物,也蠻有禮貌的跟家屬打招呼,家屬對外人介紹,他是病人的好朋友。在離開病房前,他會不捨的摸著病人的頭髮,低頭小小聲的跟病人說話。作者能感覺這段不能公開關係和秘密,讓每個人都如此壓抑。由於病人已是瀕死的狀況,作者需要跟太太和女兒解釋後續的狀況及處理事宜,聊天之下,整個故事慢慢的浮現。病人和太太從小在同一個部落長大,看來很可能是原住民,兩家也門當戶對,自然而然就結婚。但是結婚後,太太發現先生很刻意躲避她,即使生了小孩,情況也越來越明顯。當太太講到難過處,哭著跟作者表示,雖然從來沒有把話說開,但狀況如何彼此心知肚明,而她覺得很殘忍,因為先生根本不愛女人,她不知道這輩子她做錯什麼事情,這段婚姻算是白過了。還好,她先生對女兒很照顧,在身分證上,他還是她的先生,該做的事她還是會做,夫妻一場,她希望他走的圓滿。這段敘述充分顯示出傳統女性的忍耐和韌性,也可以看出女性的感性。病人後來選擇和太太女兒分居,一個月回去看一次,幸好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提供妻女無虞的生活。作者也引導病人最疼愛和牽掛的女兒,對父親道愛、道謝、道歉、道別,也就是「四道人生」,幾乎所有接觸安寧的人都會知道。作者溫柔的問女兒:「對於父親在生命的缺席,有沒有什麼遺憾想好好和父親說的?」(引述原書)對於女兒的反應和作者的回應,我覺得原書寫的非常好,我會在podcast念出來,如果有人有興趣,可以參考原書。

這個故事的特殊在於,即使病人的性向讓一個家庭無法像一般人一樣,病人的太太女兒和病人的伴侶,還是盡力讓病人安詳的走最後一程,我覺得病人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人,不然不會如此。只因為他的時代比較傳統,沒辦法接納他的性向,當他走向傳統婚姻,就註定了悲劇。即使是現在,還是有類似的故事出現。我會聯想到,如果是自己的小孩呢?不知道大家會怎麼想?其實,這個問題我很早就想過了,如果你知道連動物也有同性戀的狀況,就知道這是他們無法控制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當然會盡力去確認他們真正的性向,但如果真的是同性戀,身為父母,我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們,不然,像故事裡的悲劇只會一再重複。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