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35【每月一書】墨菲定律

緣起

這本書當初在書局書架上看到,本來是拿來翻一下,看什麼是墨菲定律,想說廣告寫百萬銷量,這麼學術的東西怎麼可能?結果看了以後,不管廣告詞是不是誇大,只能說作者厲害,把很多心理學的研究和專有名詞,寫的淺顯易懂。後來買了電子書來看,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是怎麼寫的,寫到能讓人看得懂?作者叫張文成,非常神秘,找不太到資料,根據書商提供的資料,他是浙江人,現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碩士,就這樣,沒了。

心理學和生活

以前在學校學精神科學,都覺得虛無飄渺,不知道重點在哪?甚至不知道學這個要幹嘛?進入臨床十幾年,看了許多的病人加上自己身邊的人,會發現心理學真的無處不在,特別是人的行為,或者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第一次看這本書,會覺得:「原來是這樣,難怪我股票都追高被套牢。或者是,難怪有時候下班心情很差,很容易暴怒,搞得大家情緒很差。」原來一切的一切,都有人做過研究或實驗來證明。看完書以後,仔細觀察周圍的人或一些社會事件,會發現類似的狀況,書中都有寫,蠻有趣的,可能作者當初在選材料的時候,就有選貼近生活的素材。

學術文章要怎麼咬得下去

個人覺得這本書完美示範了如何把文鄒鄒的學術文變成大眾可以看得懂的文章。書分成12個章節,每個章節裡有4~6篇短文,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短文的內容幾乎都在三面以內,每篇的架構都差不多,一開始用心理學的研究開場,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描寫研究怎麼做出來的,有時會加一些軼事或有趣的故事。文章佔最大比例和主軸都在描寫這個理論和生活上的關係,最後寫上作者自己的感想和一些鼓勵。比如6-1的「初始效應」,文章開頭簡單的敘述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者分成ABCD四組,分別看一個杜撰學生的性格描寫,比較有趣的是AB組,A組看的是先寫熱情外向性格的故事,再寫冷淡內向的性格描寫。B組看的是先冷淡內向再熱情外向的描寫,這些描寫的字句一模一樣,只是順序不同。大家猜猜之後對這個學生的評價是怎麼樣? 明明字一模一樣,A組有78%覺得這個杜撰學生比較熱情外向,B組有82%覺得這個學生比較冷淡內向。文章中間也用一個小故事來解釋,就算一個業務員講的頭頭是道,但是他的外表邋遢,就讓人不信任。其實這就是在講「第一印象」,可是我們以前不知道怎麼來的,而且有時候還被人一直講說不要因為第一印象來評斷一個人,問題就在這是人類本能,本來就會這樣。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難道這些就是宿命論嗎?所以作者都會在文末給個註解或一些提示,讓我們有方向可以遵循,表示很多還是可以改變的。就是這樣充滿故事的架構,讓人看了很舒服,不會很難理解那些文字。當然有些還是要花一些時間理解的,比如書名的「墨菲定律」,或是很有名的「囚犯困境」,有興趣可以好好研究。這裡我倒是想分享一些我覺得有趣的篇章。

1-4 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是一個美國很有名的,走鋼索的表演者,從來沒有失誤過。1978年他在73歲時決定告別演出,結果走沒幾公尺,就摔下來掛了。事後他的太太說,她有預感他會失敗,是因為以前他很專心在走鋼索本身,這次告別演出,他出場前就一直想說「這次很重要,不能失敗」,結果就分心了。壓力有分成「不良壓力」和「良性壓力」,瓦倫達這種就是「不良壓力」,後來又舉了一個例子,美國二十世紀60年代,很有名的演說家瓊斯,他在參加比賽時,準備進入準決賽,本來壓力大到不行,甚至一直忘詞。後來他就「豁出去」了,就算被淘汰也不能放棄,結果反而整個輕鬆起來,最後闖進決賽。文末提醒瓦倫達效應「過度緊張的壓力,會摧毀長期訓練的成果」,怎麼克服呢?就是練到非常熟練,練到不用想,這在很多音樂體育比賽都可以看到,那些很熟練的比較不會失常,甚至可以發揮的更好,因為他們不會患得患失,分心去想失敗了怎麼辦。所以比賽、演講這些,會緊張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好好的練習可以克服這些緊張。

3-1 踢貓效應

這個心理學的效應是「情緒傳染」的意思,來自一則寓言,一個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罵,回家看到管家痛罵一頓,管家心情很差的回家看到妻子也罵了一頓。妻子剛好看到小孩調皮,就打了一個耳光,小孩莫名其妙被打,心情糟到極點,就踢了一腳旁邊的貓。看到這個故事,像不像我們平常有可能發生的事,上班累到不行,回家看什麼事都不太爽,結果太太也是開始不高興,最後倒楣的是誰? 小孩。所以壞情緒是會傳染的,

8-1 路西法效應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甚至還拍成電影,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史丹佛監獄實驗。雖然對於實驗本身還有很多爭議,實驗結果主要是告訴我們人不一定有絕對的善或惡。那實驗是怎麼做的呢?1971年史丹佛心理學家菲利浦 ·金巴多找了24名男性志願者,一半扮演獄警,一半扮演囚犯,金巴多自己扮演典獄長。實驗過程中,扮演獄警的學生慢慢變成會折磨囚犯,情況越來越糟,甚至連金巴多自己也沈溺於權力中,直到第六天完全失控才不得不終止實驗。也許沒有絕對的好人,因為在特定環境連好人也會變成壞人,所以才會叫路西法效應,因為路西法就是引誘人們犯罪的撒旦。

10-6 博傻理論

1919年,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借錢操作了外匯,先賠光光,然後又在棉花期貨中賺了一大筆,發現了投資心理學的理論,博傻理論。意思就是投資市場裡面,投資人會不管標的物真正的價值,就是要買高價,賣給下一家,反正一定會有下一個傻子會買。凱恩斯甚至講了一個故事,1720年英國的一個騙子,設置了一個空殼的皮包公司,沒人知道這家公司在做什麼,但是大家拼命買它的股票,包括了牛頓,沒錯,就是那個發現蘋果掉下來的牛頓,結果他成了最大的傻瓜,血本無歸。經過了這麼多年,一樣的事情還是一直發生,不論在股市、加密貨幣、期貨,反正每次在噴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是最後一個傻子,等到崩了,最後的傻子們只能組自救會。所以,投資和投機要分清楚,雖然有時界線也蠻模糊的。但是一旦參與投機,就已經是「傻子候選人」,反正就不能當最後一個就對了,雖然我個人覺得,難阿。

以上簡單介紹了一下這本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書裡還有非常多的小故事。個人的感想是,看完這本書能更清楚人性。對於人際關係、職場或投資市場,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幫助和啟發。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再拿來對照旁邊的人、事、物,會更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