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35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PART2

前情提要

為了擺脫中年危機,必須放下「人能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面對已經到來的中年現實,才能享受接下來的多采多姿的人生。

不避談死亡

要我們忽然放下從年輕時到現在「只要努力,就能進步」的幻想,一時間很難做到,所以作者要先請我們面對「死亡」就在終點等我們的現實。日本和台灣應該蠻類似,只要講到死亡,我們都盡量不去說。甚至作者提到日本還有「百歲人生」這個詞彙,似乎60歲也算年輕,但事實上日本男子能過著健康生活的平均壽命是72歲,後面可能就要躺床住院到過世。所以作者覺得「百歲人生」也有刻意延後思考死亡的意圖。為什麼會這樣呢?依他的觀念來看,人類為了逃避死亡,有對死亡恐懼的天性。但是以前的人會把死亡寄託在宗教、神明上,比如「死後上天堂」「會去西方極樂世界」。現代科學進步,人們信教的比例變少,但是對死亡一樣恐懼,所以乾脆就不講。就像我父母,他們都是老師,算是知識份子,以前只要講到死這個字都蠻排斥的。但癌症病人或失去親人的經驗,讓人不得不面對「死亡」。而作者從癌症體驗者身上,看到他們學會凝視死亡而活著,而且讓生命更加耀眼。

創傷復原五階段

一、個人原有的人生觀

作者有一個病人岡田先生,年紀非常輕才27歲,這個年紀根本不會想到死亡這件事。過著自律生活,在金融公司工作的他,很有責任感而且會在空閒時間會學外語,上健身房鍛鍊。他原本的人生觀:只要足夠努力,什麼事都能成功。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一切充滿希望。

二、發生重大意外

但是某天他因為不舒服,體重莫名減輕,被醫師診斷後被告知他得到胃癌,目前很難根治。他腦中一片空白,一幕幕就像看別人身上的電視劇。結果一夜難眠後,他才發現原來這是真的,上網一查,五年存活率才7%,感到絕望。其實這個就像我們突然聽到一個很難相信的消息一樣,但能想像嗎?如果是我們自己聽到這個消息呢?

三、挑戰1:面對失去

被宣告罹癌,原本規劃好好的人生忽然一夕之間改變,岡田先生開始面對第一項挑戰,「面對失去」。這時候會有許多負面情緒,包括憤怒和悲傷,作者提到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不要壓抑這些負面情緒,因為這些負面情緒有治癒心靈的力量。岡田憤怒、甚至對自己父母生氣,但是憤怒完緊接的就是悲傷。

四、挑戰2: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在岡田先生認清現實後,他開始疑問:「如果沒有下個十年,那到底為了什麼活在當下?」當他自己去書店找書,但書裡都預設人會很長壽,看了也沒有用。當他走投無路,想一死了之,主治醫師跟他介紹了作者,於是他來到門診。在質疑作者的眼神中,把事情前後跟作者述說後,作者對他說:「岡田先生,你過去的時刻都是為了未來而活,甚至犧牲現在的一切,所以,你不知道如何活在現在。」作者開始扮演起指導岡田「如何活在現在」的教練。

五、新的人生觀

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後,會有幾種思想上的變化,不一定會全部發生,以下概略的敘述。

1.感謝人生

當生命有可能要很快結束時,我們會特別珍惜,甚至感謝能好好活著。而與癌症的急迫性不同,中年危機是逐步的出現,所以沒有那種「也許生命只剩一年」的想法,也就不會那麼快就有這種體悟。

2.展現人性的韌性

韌性,本來是用來指彈簧恢復原狀的物理名詞。沿用到心理學,「心理韌性」是指遭受巨大壓力後,能伸縮自如的能力。越堅硬的大樹,遇到大風反而容易折斷;越柔軟的柳樹,遇到強風反而能存活下來。也就是壓抑情緒或逃避並不是面對衝擊,例如面對死亡、失去親人最好的方法。有人會拼命壓抑情緒,維持忙碌或不整理遺物,甚至借酒消愁。作者不鼓勵這種方法,反而是釋放情緒,該生氣就生氣、該哭就哭,甚至整理遺物,或是不時的到充滿回憶的地點。因為,與過去道別,正是為了今後能夠好好活下去的必要步驟。心靈的傷口與身體的傷口一樣,就算痛,也必須清洗乾淨才行。(轉錄原書)也因此有人推測女性平均壽命比起男性還要長的原因,是因為女性比較柔軟,比較不會壓抑情緒。

3.全新觀點

這裡我想要特別提到作者對於生死的觀念,因為對我很有用。作者會想像他「未來的死」和「過去的死」。「如果一年後,就生病臥床將要死去,只能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特別是我在醫院已經看了這麼多案例。日子有時候雖然會煩,但一想到「未來的死」,覺得現在那些煩人的事一點也不重要了。能自由行動,和家人吃飯,和小孩相處,可以去爬爬山,看看風景,享受陽光,都比起那些名利重要多了。我沒有過去的死亡經驗,但據作者經驗,他想到過去差點車禍死亡,會覺得當初差點死掉,能多活到現在,已經很幸福了。

面對死亡

關於這個部分,其實在LV183【凝視太陽】中也有提到,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看看。「正式面對死亡,釐清模糊地帶」才不會更恐懼、害怕死亡,作者分成三個主題以及應對方法。

一、害怕死亡前的痛苦

針對癌症,目前其實已經有些藥物能有效緩解疼痛。就像作者說的,他去安寧病房,過去那種死氣沈沈的刻板印象,現在已不常見。

二、過世後衍生出的現實問題

比如「死了以後,家人的生活怎麼辦」「小孩的未來」「父母沒人照顧」相信這也是很多人不想去想,因為想不下去而且會擔心。作者鼓勵寫「臨終筆記」,就像「生前遺囑」,而且不要在60歲後才寫,進入中年後就要寫了。因為這會逼自己去面對問題,並且提早做好安排準備,我去年去大陸前有寫過並鎖在保險箱。預計兩年寫一次,給大家參考。

三、害怕自己消失

這個主要是對死後的世界感到恐懼,死後世界作者其實也不知道,應該說沒人知道。在【凝視太陽】中的觀點,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認為死後就是虛無,出生之前沒有意識和感覺,那死後也應是如此,作者也是傾向這個觀點,其實我也是。但是,宗教或心靈對於死後的世界如能讓人安心,相信活著的時候也會安心。或是如作者提到的一個65歲的大腸癌患者一樣,他在臨終前回想過去種種,所講出來的話,我覺得非常感動(引述節錄原書):「我也在許多人的人生中登場,有時是跑龍套角色,有時是重要角色,有時也會傷害到別人。我就像這樣活在許多人的記憶裡,而那些記得我的人,也同樣活在某個人心裡,這麼一想,我覺得已經完成串連生命的任務。」這段話,會讓我覺得目前活著有其意義,也當作這次的結尾。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