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37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PART4
前情提要
為了擺脫中年危機,必須放下「人能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正面凝視死亡,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死觀。還要放下「成功適應社會就會幸福」,那些家庭、社會施加於自己的「MUST自我」限制了我們半輩子,中年後,該釋放屬於自己的「WANT自我」了。這些作者從癌症體驗者獲得的經驗,讓步入中年的我們有機會好好省思。
活出真我-自我肯定的人生
進入中年,開始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也就是之前提過的「WANT自我」。作者有個患者,渡邊先生,他生病前在食品公司工作,原本人生觀就是「工作第一」。當作者詢問他,生病後有什麼正向一點的發現,他的回答是:「發現人生是有限的,不管是意外、天災、生病,所以要讓自己活好一點。」也因此,他變成一有想做的事情,就會去做的行動派。比如吃鰻魚飯、看歌舞伎,而不會再像過去想東想西,以前工作遇到煩惱,就會整夜睡不著。現在會想,或許沒有多少時間好活了,這些都只是短暫、小的困擾,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以前他不是個性積極的人,卻因生病後變成行動派。對他來說,生病雖然不是好事,卻似乎讓他重獲新生。
懂得去愛
作者認為人生的後半段,如果能夠過著愛人與被愛,也就是充滿愛的人生,就能感受到幸福。如果有錢、有地位,卻沒有愛且孤獨,他也無法忍受。上一集提到,年紀輕輕,27歲就得末期癌症的岡田先生,在住院期間有著憤怒的情緒。以致於他的媽媽在照顧他時,希望他多吃一點,他不耐煩的跟媽媽說:「我就是吃不下,妳又知道什麼,妳回去啦!」不過在看到媽媽對他說著:「對不起!」含著眼淚離開病房的背影,他很快的感到愧疚而對他媽媽道歉。後來他曾經短暫的出院,最後在安寧病房過世。他對作者說,出院期間,他把小時候的相簿翻出來,懷念著那些兒時的記憶。最後一次看診,他很平靜對作者表達,他想好好的對養育他的父母感謝,他離開之後,他想跟媽媽創造一些回憶,甚至陪她去北海道的娘家。因為,在他離開以後,最難過的,一定是他的媽媽。也很遺憾要在這麼年輕死去,但他過得很幸福,謝謝父母這些年的養育照顧。我想,他的父母一定非常感動又難過。我在想,如果他沒有生病,一直忙於工作,他的父母還會感受到他的愛嗎?
不害怕老去
老化其實也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一點,特別是那些在乎身體、外表的人。但就像作者說的,不管怎麼努力,都會失去青春。能夠認老且服老,才能絕地逢生,打開新的視野(引述原書)。更能同情別人,善待他人。
活在現在,享受當下
如果跨越了中年危機,會和很多癌症體驗者一樣,找到宛如孩童般的自己。積極的「活著」每一天,一樣的景色和生活,卻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當封閉或潛藏已久的「WANT自我」被釋放後,會發生「心態改變」。作者舉了自己聽音樂的例子,雖然他喜歡聽古典樂,過去他只注意到演奏技巧、有沒有失誤等等。直到他開始用「心」聽音樂,就算是很有名的交響樂團,如果像公式般的演奏,還不如滿懷熱情,全心投入的業餘樂團。這裡有幾個小故事讓人體會當心態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
擺脫罪惡感(引述原書)
宮田先生在小時候經歷母親的自殺事件,他一直認為是自己造成而愧疚,所以早早離開家裡到東京就學及工作。為了忘記傷痛而且和父親原本感情就不好,所以一直都沒有回故鄉。直到快50歲得到大腸癌,知道轉移而且可能不久於人世,他決定回去看父親一面。回去的路上,那些故鄉的景色讓他心情無比沈重。不過當他看到他的父親,蒼老的彷彿變了一個人,還對他溫柔的說了句:「遠道而來,你辛苦了。」(引述原書)對話中,宮田先生才知道媽媽當初自殺與他無關,而是有難以治癒的心病,聽起來像憂鬱症。那些長期以來的罪惡感都消失了,平靜的心讓他在回程中,一樣的景色卻變成充滿了和母親一起生活、和朋友出遊的回憶,他不自覺的流下淚來。
喚醒心靈的瞬間(引述原書)
48歲的矢野小姐被醫師告知得到乳癌,她有一個國中的女兒,因性格有點自閉,本來就不太喜歡去學校,經常請假。知道媽媽得到乳癌後,甚至不去學校想要照顧媽媽,這讓矢野小姐感到非常愧疚。當女兒進入高中後,矢野小姐的乳癌又復發了,女兒默默的一邊上學,一邊幫忙做家事。矢野小姐更是愧疚,認為如果不是她得癌症,她的女兒應該可以當個普通的高中女生。當她女兒升上高三,矢野小姐的癌症已轉移到肝臟和全身,活不過幾個月,但她心心念念希望看到女兒的畢業典禮。最終,她坐著輪椅,和女兒一起參加畢業典禮,當看到女兒抬頭挺胸領了畢業證書,她也放下心。當她和先生、女兒在櫻花樹下拍畢業照時,不由自主往上看到藍天下的櫻花,不禁讚嘆櫻花的美麗。當初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欣賞的美景,在她完成心願時,可以慶幸在離世前度過那美好的一天。看完這樣的故事,讓我覺得一樣的景色、食物、生活,不一定要在生命結束前才懂得欣賞。就像作者說的,仔細品嚐食物、聽聽周遭的聲音、感受溫度、看看風景,享受那種「活著」的感覺,可以找回純真的自己。
懂得放下
我們年輕時,對未來充滿希望,目標都是正向的,例如「挑戰」、「努力」。直到步入中年,一時間要接受作者說的「放下」「放棄」「休息」這種負向目標,很多人應該不習慣,包括作者自己。不過作者從那麼多癌症患者得來的經驗,就像他的指引,讓他可以做到「放下」這件事。事實也證明,這樣反而更能體會人生,重新「活過來」。看完這本書,我對於我的中年生活不再感到迷茫,因為覺察到中年來到,應該說早就在裡面,只是現在才有感覺。好好珍惜目前的生活,我還是有很多事想做,不過不再把生活安排得很緊湊,也不強求。多多出門去看看風景、陪陪家人、小孩、看看書、打打電動、吃吃美食,這樣,中年危機應該自然的就消失不見了吧。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