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57 病房裡的故事10 不得好死

這次病房裡的故事選自「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作者是加護病房醫師,也曾擔任過主任的陳秀丹醫師。這已經是一本15年前的書了,關於善終和安寧的觀念,根據我的觀察,在這15年間,雖然不少人已經有相關的觀念。但是15年前的問題,到現在還是常常看到類似的狀況持續發生。陳醫師身為加護病房的女醫師,講話很直而且也很敢講,就算是15年前對醫院裡那些醫師、家屬對臨終病人種種不合理的狀況,她講起來也是沒在客氣的。

這是書中的兩個小故事,我把它綜合起來講,雖然陳醫師是佛教徒,但是對於不同宗教還是很尊重的。在多年前她曾經在台北榮總照顧過一位神父,這位神父年輕的時候從歐洲來到台灣,設立了一座很有名的教養院,收容了很多殘缺和一般家庭不容易照顧的兒童,他全心而且不求名利的照顧他們。說到這個,才在前幾天我看了一個一歲多,很可愛的小妹妹,竟然是和養護中心的老人一起來,一問之下才發現她是孤兒,收養在養護中心,最近被領養了。當親眼看到沒有爸媽的小孩時,我覺得這世間真的不是都是幸福的,希望領養這個小妹妹的家庭可以好好對待她。回到這個神父,他晚年得到了帕金森氏症,嚴重到意識不清,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顧。後來有一次他肺炎呼吸衰竭住院,他的主治醫師說,如果插了氣管內管將會長期臥床,但是他的信眾可能是不捨他離開,極力主張要插管,後來還氣切。結果這一插就很多年,因為那時候沒有「呼吸器使用天數規範」,神父變成長期臥床,多年後才過世。作者寫到(原文):想到他是那樣慈悲、那樣的寬宏,一生都奉獻給距離家鄉數千里遠的台灣,生命末期卻還要遭受那麼多的苦。作者看到神父這樣躺在床上,都非常不捨他受到的苦,她很感慨,如果讓神父自己選擇,他一定不想他的晚年是這樣的過。

因為這樣的經驗,陳醫師告訴自己,未來有機會絕對要努力,避免悲劇重演。後來有一位珍妮修女,她和神父一樣,一輩子奉獻在台灣,八十幾歲時得到帕金森氏症,還得到腦瘤。她有一個好朋友,凱琳修女,跟她一起在台灣奉獻多年,感情非常好。結果珍妮修女因為呼吸道阻塞,住院後經歷了一次插管又移除,當要再次插管時,她表達了抗拒。可能有人想說,她怎麼表達,就是用手去拔管子,那怎麼辦?在醫院就是把手綁起來,硬插進去,而後續照護需要氣切,不然會很快就死亡。當凱琳修女和主治醫師討論後,非常猶豫要不要做氣切,作者聽到這件事後,打電話給凱琳修女,我想她當時是加護病房主任,因為很多嚴重的病人,最後就是去加護病房。陳醫師帶著凱琳修女,參觀了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甚至是養護中心。也剛好看到有一位老阿嬤在做氣切,凱琳修女非常震撼,剛好有一位瑪麗修女為了探視珍妮修女,特地從羅馬來台灣,她年紀也非常的大。當她看到珍妮修女的狀況,馬上表達:「讓她走吧!太痛苦了,這樣的病情,在我們國家是不會做插管治療的。」於是在禱告儀式後,陳醫師開立了藥物減輕珍妮修女的痛苦,進行拔管。當天晚上,珍妮修女就安詳的離世了。當過了幾天,作者打給凱琳修女,聽到她對作者的感謝,也會替作者禱告,作者知道她做對了。

另一個出家師父洗腎多年,因為多重感染住院,肺炎的併發症也出現,其實住院加上這些治療非常痛苦,師父覺得自己人生已經圓滿,不想繼續治療,即使主治醫師告知他病情的嚴重性,但他告訴主治醫師他非常清楚,想要辦理自動出院,結果當天晚上就昏迷送入急診。急診醫師告知要救命就要插管,如果不插管會很快死亡。他的信眾捨不得他,同意了插管,當送入加護病房時,作者經過詳細檢查和查看病歷,她認為就算是最完整的治療,頂多多活一到兩個星期,但是活著的過程會非常的苦,同樣身爲佛教徒,作者不忍師父這樣辛苦,請上次負責的主治醫師和信眾一起說明狀況,信眾雖然不捨,但聽到作者說明師父的意願,也遵從了醫師的決定。不再洗腎,不再用抗生素,在鎮定劑和止痛藥的幫助下,他面容柔和了起來,第二天就安詳的往生了。

其實,當時那個年代,相關撤除維生設備的法律還沒有很詳盡,陳主任願意這樣做,非常的了不起。有許多醫師是不肯碰觸這些問題的,就是救到底,其實也沒有錯。但是,作者可能更在意病人本身,而不是家屬、醫師和其他的人。她願意盡一份力,讓病人在最後一程安詳的離去,而不是為了延續生命和其他種種目的,讓病人「不得好死」,我想,她的病人是幸運的,如果有天堂或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願意替她祝福。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