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充滿缺乏任何實質意義的爭論 別忘了,社群僅是個工具 原文改編朗讀於podcast 已經有太多資料和書籍在講社群媒體的問題了,就算知道,自己有時候也一不小心就滑了老半天。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社群媒體後面,有非常多心理師、程式設計、加上眾多用戶的參與,讓人無意間就會看到自己目前有興趣的東西,一滑再滑。其實,如果好好利用,社群媒體真的蠻有幫助的,像最近在看貓的資料和影片,就會滑到一些很不錯的獸醫師,...
與人往來,別只是為了排遣寂寞 仿效僧侶獨處大自然的生活 原文改編朗讀於podcast,補充資料:剛剛有講到,日本歌人暨僧侶西行,西行俗名叫做佐藤義清,原本是一位武士,因緣際會下出家成為僧侶。歌人僧侶有點像我們以前玩遊戲的吟遊詩人一樣。他們會做一些詩歌,遊歷各地到處去修行。那時候的詩歌稱為「和歌」,而西行主要的風格,是對自然的讚嘆還有世事無常的感嘆,對後期文學有深遠影響。 我蠻認同這句話所代表的意義...
這個舉動的背後是「卑微」 原文改編朗讀於podcast 學生的時候,我很討厭被別人管,不喜歡看別人臉色做事,個性也很衝。可是到職場上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現在是一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候,單打獨鬥的機會越來越少。尤其面對上司,不可能用原來那種態度。但是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還是考驗每一個人的智慧,我覺得還是得看每一個人的個性,也沒有所謂對錯。可是,要保持良好的關係,還是應該照書上說的,不要什麼都擔心東擔...
這正是最理想的人際關係 原文改編朗讀於podcast 關於交友,以前我算是蠻孤僻的,朋友不多,但也有幾個好朋友,這些好朋友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就交往到現在。在工作上,我一向不喜歡交太多朋友,大部分就是公事上有交流而已,原因可能在於我喜歡獨處勝於跟別人相處。40歲以後,發現過去的人際關係真的太窄了,甚至覺得自己有點目光短淺,於是在交朋友的心態上開放許多,甚至還會跑去找以前的朋友聊聊。發現交朋友和拓展人際...
別無意識地過度介入 原文朗讀於podcast 以前在醫院,常常聽到一些八卦。不管是醫師還是護理師,誰和誰比較好,誰和誰吵架什麼的。就我側面觀察,其實包括我自己,有時候會在工作場合聊天,聊著聊著自然而然會講些別人的是是非非。有些人比較藏不住心裡話,很容易掏心掏肺,結果一些小誤會,好朋友就變仇人。而且關心別人的角度也很難拿捏,男醫師對女護理師的關心,要怎麼樣才叫做適當?所以30幾歲的時候,除非必要,不...
以為能互相了解,反而造成了不和 很多人以為,家人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特別是夫妻。有些情侶或夫妻遇到一些事情會說:「我在想什麼,你(妳)應該知道啊。」「你怎麼會幫我做那個決定?」像我就很討厭用猜的。很多父母還會覺得自己是最懂小孩的人,光最近一些社會新聞,年輕人闖禍,家人會說:「他很乖啊,怎麼會做這種事?」門診還會有些家長,我在問小孩問題,家長一直幫小孩回答問題,覺得自己的回答就是小孩的回答。其實,我...
接下來的金句來源,都是從Shunmyo Masuno 木升野俊明的「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節選出來,他是一位日本的僧侶和庭園設計師,從事以「禪」思想與日本傳統文化爲基礎的「禪庭園」創作。如果上網搜尋關鍵字,就會看到他的作品。 作者有時候會聽到一些太太抱怨先生的一些行為,比如襪子脫了就亂丟,結婚十幾年,不論怎麼嘮叨,還是改不了。作者回答:「持續抱怨了十幾年,這些太太的毅力令人佩服,不過,想要改變丈夫,...
前情提要 這是美國著名激勵作家約翰.史崔勒基的小說,自費出版卻成為暢銷書,簡潔的故事卻隱含極深的哲理。主角約翰無意間發現神秘的「問題咖啡館」,在服務員凱西及老闆麥克的引導下,思考了「人為何存在?」,那些幫助和阻礙「自我實現或存在意義」的事情,以及「為什麼想做的事情不現在做,一定要等退休後做呢?」 廣告如何影響我們 上一集講到麥克要介紹一個朋友給約翰認識,她剛好就在咖啡館裡,名叫安妮。彼此打個招呼後...
前情提要 這是美國著名激勵作家約翰.史崔勒基的小說,自費出版卻成為暢銷書。簡潔的故事卻隱含極深的哲理,主角約翰在塞車一段時間後,決定尋找另一條路開,卻越開越人煙稀少。就在又累又餓的時候,他發現了一間神秘的「問題咖啡館」,並在服務員凱西的引導下,思考了菜單上的其中一個問題,「我為什麼在這裡?」。 人為何而存在 凱西對約翰說到,其實「我為什麼在這裡」的這個問題,本質是「人為何而存在?」。約翰有點不知所...
自費出版卻成爲暢銷書的作者 作者 約翰.史崔勒基是一位美國有名的激勵演說家。原本有MBA學位,有穩定工作和薪水,卻開始茫茫然。在33歲時,他和妻子開始當起背包客,踏上環球之旅。回到美國,他把經歷和體悟寫成這本《世界盡頭的咖啡館》,特別的是一開始他是自費出版,沒想到一年內就變成暢銷書,多暢銷呢?全球銷售破500萬冊,已經翻譯45種語言,蟬聯歐洲暢銷書9年。這本書已經很久了,還可以這麼暢銷,書本小巧,...